English

窗外即景

1999-08-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勃留索夫的回忆录没有一次是善始善终的,就连诗人生前发表的唯一一部回忆录《窗外即景》,也还是带有相当的片断性质。

勃留索夫是公认的俄国象征主义的领袖,白银时代俄国文化生活的中心人物之一。他既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一个不无建树的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视野,取得了多方面的创作成就,因而被高尔基誉为“俄罗斯最有文化修养的作家”。

勃留索夫从少年时代起便胸怀大志,让自己承担起极大的道义责任。他幻想着开创新的诗歌艺术,把在涅克拉索夫去世后跌入低谷的俄国诗歌拯救出来,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果你能够,就走在时代的前面;如果你不能,就跟时代并肩而行,但永远不要落在时代的后面,即使时代在倒退。”他渴望走在时代的前面,走在所有人的前面,最重要的是,不能超传统艺术后退一步。他自信:“在茫茫述雾中找到指路明星。我看到它了:这便是颓废派。是的!不管怎么说,说它虚无飘渺也好,说它滑稽可笑也罢,它毕竟在前进,在发展,且未来属于它,尤其是当它找到自己当之无愧的领袖的时候。而这领袖将是我。是的,是我!”

勃留索夫的回忆录不像吉皮乌斯,霍达谢维奇,别雷等人的回忆录那么系统,那么有名。在撰写回忆录方面,他曾有过不少雄心勃勃的设想,但没有一次是善始善终的,就连诗人生前发表的唯一一部回忆录《窗外即景》,也还是带有相当的片断性质,且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不过,勃留索夫自幼接受“严肃教育”和“理性教育”,聪慧早熟,少年时就萌发了写回忆录的意识,而且,他对自己的写作要求很高:清晰地记录他作为文学家所经历和体验到的一切,既要反映外部事件,又要描述人的内心活动和个性的形成过程,洞穿事物的本质。这一点后来成为勃留索夫其人其文的主要品质之一。成熟期的勃留索夫所具有的惊人的洞察力,毫无疑问是早年有意识的培养的结果。他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显然也与从小训练有关。

勃留索夫萌发写自传的冲动也很早,还是在读中学的时候。尽管对材料的处理缺乏连贯,过于零散和枯燥,但勃留索夫后来对自己早年的精彩追述正是以此为基础的。勃留索夫曾多次述及自己的家庭,童年,少年和青年,这些自述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参照。可惜的是,对自己的后半生,他却写得非常少。这从我们这本书的目录即可一目了然。

自传体中篇小说《我的青少年时代》作于1900年(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年,是新旧两个世纪的交接点,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大好时候。这一年勃留索夫26岁,已经名扬整个俄罗斯,他领导的象征主义流派也已站稳脚跟),起初作者想取名为《我的忏悔》。这是勃留索夫自传性作品中篇幅最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遗憾的是,同作者恢宏的原始构思相比,它至多只能说完成了一半。不过即便如此,这部自传体小说的价值仍不可低估。

勃留索夫对写作《我的青少年时代》非常投入,态度极其严肃认真。他生怕遗漏什么,不断修改,充实。他希望敞开心扉,但又极力避免像卢梭那样对自己的缺点津津乐道。我想,他是做到了这一点的。俄国文学中有着丰富的“童年”和“少年”(要证明这一点,只要提一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高尔基的同名小说就够了),而且彼此大同小异。相形之下,《我的青少年时代》不敢妄称独领风骚,但论内容乃至形式,必须承认,这样的作品还不多见。勃留索夫生长在城市,而不是传统的俄罗斯庄园,他的个性太缺乏典型性,孩提时代的勃留索夫太少童心。

勃留索夫在确定《我的青少年时代》的体裁,亦即确定作品的自传性和反映真实事件的程度时颇费踌躇。他对前言数易其稿,详细阐明自己的任务。他反复强调:《我的青少年时代》是一部带有虚构人物和虚构情节的艺术作品。作者只不过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而已,然而这个形象却极其丰满和坦率。很难说,《我的青少年时代》究竟是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与作者的声明不太相符。据专家研究,作品对青年勃留索夫的个性及其与周围人物的关系的描述相当真实可信,有亲友的回忆乃至档案材料为证。书中的人物大多数都是真名实姓,即使是那些有限的虚构人物,较为重要的仍不难破译和还原。

勃留索夫真实而具体地再现了当时的许多生活细节,“时代特征”,历史背景,同时也避免了某些“过于现实主义”的回忆录常犯的毛病:琐碎和麻木的“客观”。作者善于把握分寸,善于通过个别透视一般。他的自传体散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